說教三寶「說過的、眾人皆知的、自以為是的」


前陣子在一次的親戚聚會中,一位長輩跟我抱怨,自己念大學的小孩花了太多時間在上網,卻花太少的時間在課業上,自己費了很多的唇舌,在「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孩子卻老是聽不進去自己的「教導」,該怎麼辦?

這位長輩認為自己願意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但孩子不但聽不進去,有時還會「愈講愈故意」,讓他很是擔心。

於是他要求我說:「你說的話他可能比較聽的進去,你去幫我跟他說教一下吧….」

說教....這可真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任務啊,因為不管「說教」的立意是否良善,通常都顯少有正面效果,因為「說教」這個動作的本身,其實就夠討人厭了….


說教三寶「說過的、眾人皆知的、自以為是的」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職場中,都不乏喜歡說教的人,雖然通常都是出於一片善意,想讓別人知道正確的價值及態度,但通常不是得不到善意的回應,就是僅能得到表面上的敷衍。

說教為什麼難以產生影響力?

其實因為說教的本質,通常都是建立在一種「我是對的」而「你是錯的」的前提假設,換言之,這是一種標準的以上對下,我是你非的預設立場,當有了這種角色定位時,說出口的話往往讓人難以下嚥。

愛說教的人,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習慣,就是愛說一些說過的、眾所皆知的及自以為是的道理。

1、說過的:

一樣的事情說一遍叫告知,說兩遍是提醒,到了第三次以上,就單純只是噪音及疲勞轟炸了。每個人肚子裡的墨水有限,因此喜歡說教的人,就容易重覆說著相同的學問。久而久之,就算學問再有道理,也只會造成反作用,讓人避而遠之。

2、眾所皆知的:

另一種說教,是老是說著一些眾人皆知的大道理,「要孝順長輩」、「要用功念書」、「英文很重要」、「作事要專心」、「要將心比心」。這些當然都是正確的道理,但就算你不說,難得他人真的不懂嗎?

3、自以為是的:

而最可怕的一種說教習慣,則是將自己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強加在他人身上,比如自己有信仰或政黨傾向,就認為這就是直理,希望用力去感化身邊的人。這種類型的說教,通常只會造成他人的困擾及反彈。

當犯了這說教三寶時,多數的情況下,說教惟一的功能不是傳達重要訊息,而是單純滿足說教人的說教欲罷了,這根本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他人痛苦上的行為。


演說要像迷你裙

那麼什麼叫作好的說教呢?

其實好說教跟好演講有點像,重點都不應該放在自己想講的話上,而是應該想想,什麼樣的演說方式,聽眾才聽的進去,能夠吸收的最多。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曾說:「好演說要像女人的迷你裙,夠長到涵蓋主題,夠短到引人入勝。」(A good speech should be like a woman's skirt; long enough to cover the subject and short enough to create interest.)

換言之,好的演說要有明確的主題性、動機性及目的性,在能將重點講清楚的前提下,盡可能愈精簡愈好,避免「說過的、眾所皆知的、自以為是的」的說教模式。沒有人喜歡被說教,惟有拿掉上對下、是與非的前提框架,好的溝通才有可能存在。

一家咖啡廳中,一位媽媽帶著一對小姊妹來吃下午茶,小姊姊因為喜歡吃草莓,不願意將蛋糕上的草莓分給妹妹。

這位媽媽卻不責備小姊姊,只是問了小姊姊一個問題:「美麗的公主願意將自己的幸福分享給他人,壞心的巫婆卻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妳是美麗的公主嗎?」。

小姊姊扁著頭想了一回,就主動將草莓分給了妹妹….

往往一個簡單的故事,可能比起長篇大論的說教來的更有用。

分享故事,不要談大道理。大道理人人懂,人們需要的是具啟發性的故事。

分享看法,不要糾正想法。沒人愛被糾正,人們需要的是自我省思的空間。

如果認為太難作不到呢?那請努力戒掉愛說教的習慣吧!

而這也是我對這位長輩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