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電動,還是被電動玩?思考遊戲設計者在想什麼



近日《Pokemon Go》在台灣上架,造成了不小的流行及話題,也相對的衍生出一些遊戲上的疑慮。過去身邊一些不玩電動的朋友,也曾針對打電動這件事,發表了一些較負面的看法。

「打電動浪費時間及金錢。」

「讓小孩玩電動,容易荒廢學業。」

「玩玩還好,沉迷就不好了。」

「玩網路遊戲,容易學壞。」

這些朋友認為打電動並不是一個好的休閒活動,而《Pokemon Go》所帶來的一些安全疑慮,更讓他們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不可否認,確實有人因為沉迷電動,荒廢了自己應該作的事情,然而打電動真的只有壞處嗎?

其實打電動是好是壞,真的要看個人的心性而定,我從小也喜歡打電動,即使到現在偶爾仍然會去回味一下電動的樂趣。我認為過去打電動的經驗,其實對於思考力及邏輯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刺激作用,而當中不少遊戲的設計理念,更能成為寫作及學習的靈感來源。

玩電動一個最重要的習慣,就是不能單純被遊戲牽著走,而是要邊玩邊思考,遊戲的設計者到底在想什麼?


思考遊戲設計者在想什麼

一個能夠引領潮流的好遊戲,通常都是由一堆總明絕頂的傢伙聯手打造而出,有人負責寫出好劇本,有人專注在角色的形象管理,有人建構出遊戲世界的知識管理,而為了能夠讓玩家入迷,從關卡的難易度,所需時間到破關的成就感,其實都藏著不少的學問在其中。

如果能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嘗試著從遊戲設計者的角度去思考,其實就像是看了一本本的好書,能夠獲得不少的啟發。

「這關卡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如果換個方式會否更好?」

「這劇情寫的非常引人入勝,如果我來寫會如何表達?」

「這角色造形為何這樣設計,如果少掉某些配件行嗎?」

任天堂的紅白機,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而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角色莫過於瑪莉歐,當時我就對於這個角色充滿了疑惑,所有故事的主角通常都是帥氣的小鮮肉,為什麼這款遊戲要用一個鬍子大叔?原來,這是受限於當時的硬體技術,只能呈現出低畫素的圖檔,因此大紅色、大鼻子、大鬍子反倒成為他最顯眼又讓人難忘的標誌。

一個好遊戲,並不是把角色弄到最帥,畫面弄到最華麗,困難度弄到最高就會好玩。因為太困難讓人焦慮,太簡單又讓人無趣,角色太帥有時還會讓人少了些投射感,而當中的箇中滋味,還真的要玩過才能體會。

Pokemon Go 精靈寶可夢

同樣的,我們也不應該因為某些個案,就將Pokemon貼上標籤,認定這是一個全無助益的玩意。

首先,他改變了遊戲者的習慣,讓過去蹲在家裡的玩家們能夠走出戶外,打破原先僵固的遊戲模式。美國更有一家收容所,將這款遊戲結合了溜狗,一來提升狗狗的運動量,二來也提升了等待被領養狗狗的曝光率。而且適度的玩遊戲,也有助於腦袋的活化,同時紓解一些壓力,還提供了一些人際關係交流的話題。

我們當然能夠去責怪那些手機的低頭族,忽略了人們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我們卻不應該去責怪為什麼有人要發明智慧型手機。

我們當然能夠去責怪那些遊戲的低頭族,忽略了自己及他人的用路安全,但我們卻不應該去責怪為什麼有人要發明精靈寶可夢。

因為絕大多數的新玩意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習慣。

玩遊戲,還是被遊戲玩?

只要能夠掌握主導權,無論是打電動、看漫畫或是看電影,其實或多或少都是有所助益的,懂得玩電動的人,能夠在玩中學,並從遊戲設計者的角度思考,從中獲得不少的知識及靈感,甚至拿來結合自身的創意。

然而如果無法掌握主導權而深陷其中,就不見得是好事了,曾經見過深陷電玩世界的孩子,玩電動時的表情呆滯,有時候連嘴巴都忘了合上,被遊戲世界牽著鼻子走。還有些人玩電動玩到大動肝火,吵架從網路世界吵到了現實世界,其實這都已經不是在玩遊戲了,而更像是在被遊戲玩。

玩遊戲要能有所助益,就要成為遊戲世界的玩家,別成了遊戲世界的傀儡。要抓皮卡丘,而不是被皮卡丘給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