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行銷」紅綠燈的起源,選擇愈多愈好?

19世紀初,英國的約克小鎮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已婚女士著紅裝,表示請勿開把,未婚女士著綠裝,表示自由之身。

之後英國倫敦國會,將這個特別的習俗運用到了交通號誌上,紅燈表示請勿通過,綠燈表示自由通行,之後又有人將兩個燈號中間加上了黃燈,作為兩燈號中間的緩衝,就成為現代我們所熟知紅黃綠燈。

其實,紅黃綠燈的設計,就隱含著不少色彩行銷的學問在其中,紅色有著顯眼及高刺激感,被用來禁止行人通行,黃色有著急促感,被用來催促行人快行,綠色有著安全感,就被用來告知行人自由行。

紅黃綠的這三種顏色,也被廣泛運用於品牌上。


色彩是品牌靈魂


Coca Cola採用紅色來打造品牌色彩,塑造一種熱情、敢秀、敢現的企業文化。因為紅色具有顯眼又搶眼的特質,因此用在品牌上就具有出眾的表現力,不少企圖吸引觀眾目光的大眾媒體品牌,也採用紅色來作為品牌色彩,如YouTube、BBC等。

McDonald’s採用黃色來打造品牌色彩,來塑造一種溫暖又樂觀的企業形象,且黃色隱含著一種急促感,在不知不覺中能提升餐廳的翻桌率。正因為這些色彩語言,黃色往往是兒童品牌及速食業最愛用的色系。

Starbucks採用綠色來打造品牌色彩,為的便是塑造咖啡廳裡的安定感及休憩感,打造一個人們家裡及工作地點之外,最舒適自在的空間。此外綠色具有環保及天然的意含,因此對於追求健康的品牌而言,往往是色系的首選。

除了紅黃綠之外,尚有許多多元的色系被運用,藍色具有聰明及智慧感,因此被facebook、Twitter等科技媒體所採用。黑色具有專業及神秘感,因此被Apple、LV等不少高質感品牌所採用。彩色具有創意及多元感,因此被Google、Disney等高創意品牌所採用。

色彩是愈多愈好?

在傳統的行銷概念中,往往認為如果能將商品顏色選擇多樣化後,對於營業額應該具有正面的幫助,是嗎?

單單從成本面來看,增加一種顏色,勢必就得增加一條生產線,在通路鋪貨時就得增加一個庫存及展示空間,且更可能形成熱賣色缺貨,冷門色滯銷的窘境。

就算我們拋開成本的角度來看色彩多樣化,也絕非選擇愈多愈好。在認知理論中提到,人們往往無法處理過多的資訊,而容易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當選擇過多時,反而容易產生迷網及焦慮,造成資訊整合上的矛盾。

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簡單是最高級的複雜」,好的行銷及產品必須要能夠引導消費者,最快的了解商品並作出選擇,無論是型號太雜、還是顏色的選擇太多,其實都是失敗的行銷。

眼晴是靈魂之窗,而色彩是人們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元素,他通過了人們的眼睛,對大腦產生最直接的刺激,色彩在消費決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佔據了消費者購買決策中最重要的位置,只要能妥善運用,將能快速塑造出品牌最顯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