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供給者與需求者看見的大不同

賣傘的林老闆在4月時另租了幾個攤位,起初生意不太好,請了陳經理來幫忙,6月就開始有了不錯的利潤,陳經理主張要趁勢擴點,林老闆卻說8月後要縮點,林老闆可能的考量為何,你的答案?

供給者觀點

這是之前在學校中,與同學們分享的另一個議題,於是大伙們紛紛開始角色扮演林老闆,從各式各樣的方向來為問題把脈,理出不少頗具道理的答案來....

「攤位要租金、管理及薪資成本,利潤其實可能沒那麼好」

「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陳經理有了些成績,開始拿竅了」

「雨傘賣太好缺貨,沒貨可以賣了」

「展店太快可能反而吃掉總店的市場,產生競食現象了」

「房東看林老闆生意太好,想要漲租金了」

「林老闆中六合彩,賺錢不那麼勤了…」

有人從成本面思考,有人從人事面思考,有人從庫存面思考,有人從市場面發想,有人認為房東可能想漲租金,有人單純在胡謅抬槓….

同樣的問題,依據每個人過去的經驗及所學,就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觀點及答案,其實這所有的想法,都是可能會發生的答案選項,也具有不少的參考價值,然而若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多數人所想出的答案,多是以經營者的供給面為出發點,卻少了些顧客的需求面觀點。

亞馬遜(Amazon)的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在每次開會時,都會放上一張空椅子,代表著顧客的角色,讓每一個與會者試著去發想,顧客看見的東西是什麼?

正因為有些好答案,要從顧客角度,才能看得更清楚...

需求者觀點

顧客為什麼買傘?

「遮陽、擋雨」

顧客何時會買傘?

「烈日炎炎之時,雨水紛紛之時」

何時有烈日雨季?

「烈日在台灣是以夏季為主的4~8月,雨季為5~9月」

就是如此簡單的推論,可能正是林老闆最主要的考量。

季節性強的雨傘產業,是需要看老天爺吃飯的,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爺不給烈日雨水的季節,就算管理及行銷作的再好,可能都不是雨傘大賣的好時分,市場需求少了,此時就不適合擴點,反而應暫時縮編經營。

有趣的是,這個看似基本的答案選項,卻顯少人聯想到。

人們的思維本來就具有方向性,會受到過去的經驗及習慣所影響,且容易順著問題的脈絡主觀思考問題,也因此常常都會存在些許盲點。如果能夠換位思考作好角色扮演,試著從他人的立場想事情,有時就能看見一些盲點,找出不少的好答案。

一個成功的導演,一定要能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場去看事情,戲裡如此,戲外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