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鞋店工讀生:你想當個精於計算的聰明人,別人可不想當個被算計的笨蛋!

一位專門經營鞋子零售的老闆,一次的契機下,在台北的地下街租下了一個攤位作門市,除了鞋子的零售外,也提供一些簡單的維修保養服務。

老闆很清楚,門市的經營,店員的工作熱情很重要,而為了要能夠有效的激勵員工,薪水一定得採取獎金制,有錢能使鬼推磨。很幸運的,老闆找到了一位儀表得體,親切又有工作熱情的年輕人,來負責這家門市的銷售工作。

於是他跟這位年輕人說:「請把自己當成一個小老闆,只要有好業績,賣出去的每一雙鞋,我都給你抽成,達到了月目標後,再給你目標獎金。」

老闆並擬訂了一份頗具吸引力的分潤機制,他的如意算盤是,反正現在不景氣,真要賣的好也不容易,如果她真賣的好,我賺的多分一些也沒差。

或許是薪資結構有吸引力,也或許是這年輕人真是個人才,她把握每一次的推銷機會,熱情的招呼每一個客人,還學得了一手修鞋的好工夫,客人鞋子壞掉拿回來修,請客人坐下來喝杯茶,不消半刻就能維修保養好,因此生意愈作愈好,口碑愈作愈佳,還培養了一群老顧客。

就這樣,這位年輕人不到半年的經營,就幫門市的營業額衝到每月超過60萬,這是一個相當漂亮的數字,如果依照老闆提供的分潤結構,她每個月可以領超過60K,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對這年輕人而言其實已經很滿足,也相當樂在這份工作的成就裡。

是不是我薪水給太高了?

問題來了,當這位年輕人成功把這家店作起來時,第一個提出質疑的,反而是賺最大的老闆。

「外面的年輕人都在領22K,我竟然一個月要付給她60K?」

「會不會這個點本來就很好賣?人潮本來就多?」

「我的薪水會不會給太高了?是不是該重新定?」

沒有會嫌錢賺的多的人,於是老闆為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他開始刁這位年輕人的獎金。

「本來說的營業額抽成,要改成用淨利來算,你想想,這間店面我還要付房租,還要有進貨及庫存成本,當老闆的還要負擔經營風險。」

於是老闆就在這位年輕人成功將門市經營起來後,逕自單方面的要重新調整抽成,他覺得付給這位年輕人30K左右就好,這樣已經很大方了。如果不能接受,請另謀高就,反正店生意作起來了,誰來顧都可以。

這位年輕人能接受嗎?當然不行,她憤而離職,但要放棄自己好不容培養起的這些老客人嗎?她也沒那麼笨,於是她決定在同一條地下街中,租下了不遠處的另一個攤位,另起爐灶開了另一家鞋店,自己批貨來賣當起了老闆。

結果呢?

原本老闆的生意一落千丈,不但所有的舊顧客都選擇認「人」不認「店」,通通轉到這年輕人的新店,就連新的顧客,也都更喜歡跟這位年輕人捧場。

於是沒幾個月的時間,舊老闆就因為店面入不敷出而倒閉,被自己的舊員工給打趴了。

你想當個精於計算的聰明人,別人可不想當個被算計的笨蛋

這位老闆甘心嗎?

不!他不甘心極了,到處逢人就罵這位年輕人:「虧我對她那麼好,我真是養老鼠咬布袋!」

有人同情這位老闆嗎?還真沒有,因為這一切,都源自於老闆的失信及沒度量。怨不得他人。

神學家惠特利(Richard Whitley)曾說:「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忽視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雖然說作生意就是要算的精,然後有的時候如果算的太精,忽略了他人的利益,反而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人算不如天算,你想當個精於計算的聰明人,別人可不想當個被算計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