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人格發展」


Sigmund Freud的學說中非常強調性本能的滿足,因此他以不同的身體部份性的需求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分成了五個階段。

1、 口腔期:1歲半前,嬰兒藉由吸吮及吞嚥來滿足需求。
2、 肛門期:1-3歲,兒童藉由肛門及排便來滿足需求。
3、 性器期:3-7歲,小孩藉由玩弄性器官及想像來滿足需求。
4、 潛伏期:7歲後,青春期孩子藉由人際關係及外界事物來滿足需求。
5、 生殖期: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後,藉選擇配偶從兩性關係中滿足需求。

之後E.H.Erikson又提出了階段性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每一個階段都具有其人格發展的教育任務,如果能夠積極完成任務,就能夠健全該任務的人格,反之則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可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 嬰兒期(1.5歲以下):信任和不信任

小嬰兒沒有任何求生本能,僅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在最脆弱的嬰兒階段能夠受到足夠的呵護,就能建立起對未來的希望,反之則容易產生對於人的不信任感。

2、 幼兒期(1.5-3歲):自主或害羞懷疑

這時候的幼兒開始掌握爬、走、說話等技能,也開始擁有堅持及放棄的選擇權,因此這個時期將能決定幼兒的自主性,如果這個時期被放任或是過度控制,就容易形成害羞及自我懷疑的人格。

3、 兒童期(3-5歲):主動或內疚

這個時期的兒童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如果主動探索的行為受到了鼓勵,就容易培養出兒童的主動性及創造力,反之如果這些探索行為一直受到斥責及阻止,就容易讓兒童產生內疚和罪惡感。

4、 學齡期(6-12歲):勤奮或自卑

孩子開始接受學校教育,也開始適應團體生活,如果這個社會化的過程順利,將能夠培養孩子的勤奮感,讓孩子能夠獨立生活和承擔責任,反之則可能形成自卑的特質。

5、 青春期(12-18歲):自我認同或角色混亂

青春期是孩子本能衝動最強大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建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一致形象,也建立起自我認同,反之如果無法順法建立,就容易形成對自我角色的混亂。

6、 青年期(18-25歲):親密及孤獨

無論是生理發展還是社會價值,這個階段是異性交往最熱切的時期,因此這個階段將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人格是習慣於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或是孤獨自處。

7、 成年期(25-65歲):關心他人及自我專注

這個時候的人們必須開始關心長輩及照顧下一代,就算自己沒有生育孩子,然而這個時期將能夠決定一個人在關心他人及自我專注間的平衡性。

8、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期望

此時人們的體力及健康每況愈下,他們必須開始進行自我的調整及適應,人們會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可能是充實的也可能是失落的,如果能夠自我調整後正面看待自己的一生,就能超然的面對一切,反之則可能形成一種鬱鬱寡歡的失落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