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是人們對於某一個人、事、物所感受到各種知覺的集合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知覺往往能夠決定一個人的最終態度。整個社會就像是一個大舞台,而舞台的每個參與者都會受到主流氛圍的影響,換言之,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往往能夠影響並改變多數成員的行為。
電影「十二夜」藉由收容所的記實,喚起了人們對於流浪動物的愛心,讓整個社會更加重視及愛惜這些毛小孩的生命,但十二夜也同時點出了一個問題,收容所帶給民眾的印象,也正如電影中所呈現的停留在髒亂、悲傷、疾病、死亡等負面觀感上。
然而據相關研究指出,不少民眾不願意走進收容所認養毛小孩,也正是因為這些負面的印象影響了他們,如果能夠改善並讓民眾改觀的話,將有助於民眾更願意走進收容所認養他們。
要促進「以領養代替購買」的目標,單純喚起人們的愛心是不夠的。改善收容所環境,將收容所打造成一個具正面氛圍的空間,才是讓收容所的領養效益提升的最佳方法。試想如果有一天收容所的印象不再是動物刑場,而是一個休閒及親近動物的好去處,整個社會的毛小孩印象及領養率定能有所提升。想要改變一個城市的氛圍,印象管理無疑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在台灣毛小孩的主流定位是「寵物」,寵物指的是為了陪伴、玩賞或流行等目的而存在,但部份的主人在這些心境或環境改變後,就會萌生遺棄之意,顯然「寵物」的定位是不夠的。在對動物真正友善的城市中,毛小孩應像「家人」一樣,可以陪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長大,需要關心也需要教育,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不少國外的研究指出,流浪貓犬的問題無法妥善解決,主因是來自於部份主人對於貓犬不當的態度所致,不結紮隨意繁殖,髒亂、隨地便溺及遺棄等,讓狗狗貓貓為主人背上了黑鍋,也使得毛小孩在整個社會的福祉及印象無法有效提升。
千萬不要小看少數飼主造成的負面觀感,因為毛小孩在一個城市的印象及待遇,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積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