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影業」朱延平導演的效能與效率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參與贊助了朱延平導演的拍攝。朱延平導演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謙卑且脾氣好的出奇,無論是對第一次見面的我,還是身旁的年輕工作伙伴,幾乎無法從他的身上看見任何的架子,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他特有的商業思維。

通常電影創作者都是自許為藝術家,希望能傾注所有的心力將自己的血肉及靈魂刻劃在電影中,他們都在追求電影的極致,一個表情亦或是一個背景的呈現都不願輕易放過。在好萊塢拍電影,名車、豪宅及大量的臨演都可能只是一個用不到鏡頭下的犧牲品。

朱延平導演則採用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思維,他不強求讓環境來迎合自己的理想,反而因時因地而制宜,藉著現有場地的特色及演員的臨場機智,來讓電影有不少的意外呈現,電影圈的朋友形容他的執導是快狠準,不會花太多時間拘泥在細節,讓他電影的產能最大、收入也最豐。

朱延平導演走著一條完全不同的電影路,許其說他是一個藝術家,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企業家,電影的定位不是「藝術」,而是能夠賺錢的「商業魔術」,而他創造利潤的概念,正呼應了Peter Drucker所提出的「效能及效率」的概念。

Peter Drucker指出,效率是把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效能則是做對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追求藝術的導演可能花三年拍一部電影,希望把電影拍到極致,這是一種追求效能的概念,朱延平導演卻可以一年拍三部電影,並將時間及成本壓到最低,這就是一種追求效率的思維,熟優誰劣見人見智。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朱延平導演的電影所呈現的藝術效能確實較少,然而若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朱延平導演所投入的每一分鐘及每一塊錢,確實都創造了高效率及合格的效能。追求藝術或商業,創造效能或效率,是每一個藝術家及企業家都必須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