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在大公司擔任電腦工程師的朋友,在工作幾年後,存下一桶金,再加上創業貸款的申請,毅然決定實現自己的創業老闆夢,離職自己出來開個人工作室,主要的營業項目是電腦維修組裝、企業網站架構、內部資訊系統等。
既然都要創業了,當然要先把自己的「吃飯傢伙」準備好,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
位置很重要,先找間小店面,月租3萬。
裝潢很重要,再拿50萬元,裝潢工作室門面。
設備很重要,再用40萬元,添購生財的設備。
形象很重要,再花3萬塊,請人設計並註冊商標。
行銷很重要,再花5萬塊,請人做SEO廣告行銷。
行頭很重要,這樣去參加創業論壇或聚會時,看起來才像個成功的創業家。所以用4萬買了最新的iPhone,5萬買了最新的Mac。
都還沒開始賺錢,這位朋友就先燒掉了不少資金,但想想,創業不就是如此嗎?先行投資本來就很重要,總比什麼東西都不到位強吧?
然而就這樣經營了一年後,最近聽到他的消息,卻是工作室決定歇業了,這位朋友的創業夢要先歇歇,因為錢燒光了。
問題出在哪?總歸一句話,他劃錯重點,花太多錢在不具有「加值型」的地方上了。何謂「加值型」?
何謂加值型?
假設一台裝組電腦所需使用的零件及軟體成本是10000元,這位工程師透過自己的專業,組裝完成一台電腦後,賣給消費者15000元,那麼他所創造出的價值就是5000元。而他要繳納的「加值型」營業稅,其實就是依這5000來核算,而不是從消費者手中拿到的15000,這就是「加值型」的概念。
換言之,「加值」就是東西買進來後,你能夠疊出多少價值上去,讓這東西創造更高的價值賣出去,我很喜歡用這套邏輯,去評估一項投入,未來究竟具不具有「加值」效益。
手機很重要沒錯,然而4萬元的iPhone真有比1萬元的手機多出什麼顯著的「加值」嗎?電腦很重要沒錯,然而5萬元的Mac真有比1萬元的Notebook多出什麼明確的「加值」嗎?店租、裝潢跟設備,在還沒有辦法讓顧客願意買單前,更是龐大的沉沒成本負擔。
加值不加值,取決於你在什麼位置
如果我們是電競紅人,好的電腦設備效能,能讓我們的競技速度快上0.01秒的刹那,那麼這筆投資,就可能有「加值」作用,如果只是拿來上網處理文書,在閒錢不多的情況下,這就不是筆好投資。
如果我們是林志穎,當能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最新的iPhone時,就能夠創造十足的新聞性及話題性,那麼這支iPhone就有「加值」作用,不然在閒錢不多的情況下,這就不一定是筆好投資。
不是說不能追求流行品及奢侈品,然而那必須是在有錢有閒有情況下。但如果是在錙銖必較的時期,就該好好評估一下,到底這些東西有沒有「加值性」。
巴菲特曾說:「我們判斷一家公司經營的好壞,取決於其淨資產的收益率。」花錢也一樣,有不少朋友,常常花大錢在那些行頭的購置上,其實這些都是屬於「非加值型」的支出,不如好好把錢花在「加值型」的刀口上,那才是聰明的花錢方法。